观世音菩萨

2025-07-20 04:17:37 世界杯2019

唐朝观音菩萨雕像

云南大理国阿嵯耶观音菩萨像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种类最多,大概与观世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作为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在佛经中,观世音菩萨系以“男性”形象呈现,如《大悲莲华经》中称呼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在中国唐朝时期观世音菩萨造像多为男子相、留胡子;后来观世音菩萨慈悲形象及妙善公主传说在民间中流传,民间喜欢具有“女性”、“慈母”形象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民间的形象变化和历史时间、地域、风俗有很大关系,是百姓信仰的产物。

汉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编辑

主条目:观音在东亚的形象

艋舺龙山寺观音形象

在汉传佛教中,观音即“阿婆卢吉低舍婆罗”之意译,乃慈悲为怀之菩萨,其名称亦被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以至汉字文化圈和东亚的佛教徒所沿用。观音,观世音之简称,有“观察世界声音者”之意。基于社会地理的影响,观音于历史上被描绘为无性别或中性形象。农历六月十九日为庆祝观音成佛之日。众多佛教徒深信,当一信徒离世时,观音将其安置于莲花心中,送往极乐净土,因而观音常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佛教神祇”,其力量之伟大,能助所有向她祈祷者,此在《普门品》和《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皆有提及。

在中国,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纪,彼时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东渐,观音信仰亦随之深入民心。至唐初,即七世纪中叶,此信仰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创东亚观音信仰的新篇章。然而,在显教的多数宗派中,普遍认为女性无法直接成佛,必须先转化为男性身躯,方能实现佛道。因此,无论观音信仰源自何方,观音菩萨在此脉络下多以男性身相呈现。

但自印度密教兴起,其教义与显教大相径庭。密教主张,女性不必转为男性,同样能以女性身相成佛。[11]依据《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所载,父母所赐的肉身,无论男女,皆能即身成佛,[12]这正是密教认可女性身如来的理论基础。[13]与此同时,密教对女性的尊重与包容,远超越显教中的歧视之风。[14]由此,密教中开始出现女性尊相,如《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中即绘有多位女性佛菩萨,彰显了密教对女性佛性的认可与尊崇。这种打破性别籓篱的教义,不仅拓展了佛教的宽广度,也为东亚观音信仰的演进。

在中国,阿婆卢吉低舍婆罗几乎专门称为观世音菩萨。许多佛教经典的中文翻译实际上用观世音取代了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的音译。一些道教经典称她为观音大士,有时非正式地称她为观音佛祖。观音是中国民间宗教、中国佛教、儒教和道教中极受欢迎的女神;道教称之为“观音大士”、“白衣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15]民间则认为祂善于救助妇女儿童,协助孕妇顺利生产,因此又常尊称祂为“送子观音”;[16]在一贯道中称为“南海古佛”。[17]她在东南亚的许多华人社区中被崇拜。[18][19][20][21]

民间信仰造像

编辑

明代德化窑观音像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香港艺术馆展品)

台南圣恩佛祖会 观世音菩萨(施冠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摄)

芦洲涌莲寺三宝殿中供奉的金观音佛像

马鸣山镇安宫碧莲阁中供奉的观音佛像

骑龙观音

编辑

主条目:骑龙观音像

骑龙观音像

“骑龙观音”即慈航观音的一种,《骑龙观音像》摄影作品是指1959年八七水灾之后流传于台湾民间,供佛教、道教、儒教、斋教、一贯道、台湾民间信仰等宗教信徒膜拜用之观世音菩萨摄影显像。

而由2003年台湾法院判决《台上字第四二四二号判决书》内容显示,该图像来源系不明人士以黑白摄影技术翻拍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籍画家原田直次郎原作《彩色骑龙观音像图》油画之摄影作品。据称,原收藏该作品的日本东京护国寺现仍保存这张油画的原寸照片,而作品原件已由护国寺于1979年转交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收藏。

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编辑

来自尼泊尔的16世纪观世音菩萨镀金青铜像

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七世纪也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称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观音的法相为主,达赖喇嘛被认为是其化身。马头明王是其忿怒相。

根据《度母本源记》所载,观世音菩萨见众生难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化为绿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则化为白度母。绿度母与白度母均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又根据阿底峡尊者发现的书《柱间史》,当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将雪域的众生都交给观世音菩萨教化;观世音菩萨有一名猕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时,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罗刹女子以自杀逼婚,结果在观世音菩萨的祝福下成婚(同时赐给了他五谷种子),是为藏族人的祖先。

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亦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传说他一出生则有三十二种相好,头上更有一尊阿弥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则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则为绿度母的化身。

青颈观音

编辑

主条目:青颈观音

相传观音菩萨为了避免世人中毒,将恶魔喷出之毒液吞食,故其颈部发青,而恶魔也因此改邪归正。此故事取材自湿婆吞服毒汁,拯救世间的印度神话。此菩萨也与千手千眼观音、正观音也有极大关系,或说是同体异名。

一髻罗刹王菩萨

编辑

主条目:一髻罗刹王菩萨

专门护持行者出世间之成就。或说是观世音菩萨或普贤王如来的化身,藏名阿仲玛或阿松妈(意即密咒护持母),梵名艾嘎乍纪(Ekadzati),即一发髻之意。藏文:ཨེ་ཀ་ཛ་ཊི་, རལ་གཅིག་མ་。汉译为一发髻母、独发髻母。

多罗观音

编辑

主条目:多罗菩萨

藏传佛教相信多罗观音(度母、多罗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如认为“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右眼之泪滴所化,“白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左眼之泪滴所化,而统称“多罗观音”。

化身其他神灵

编辑

面燃大士

编辑

主条目:面燃大士

农历七月中元普渡时,民间都先祭拜“面燃大士”俗称“大士爷”或“普渡公”。统领七月时在人间接受香火的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莲华经》中,观音大士“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界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应该积极布施僧侣、贫民,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

民间女神

编辑

民间信仰中的女性神祇,有的出身由来之传说常和观世音菩萨有关,如传说为观世音菩萨之眼泪或血所化,或赐仙丹灵珠入其母胎而诞生。民间信仰中之妈祖、临水夫人、菁埔夫人等,皆有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传说故事,可视为佛道融合而产生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