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资阳学子喜获第25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附作文)
近日,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获奖结果公布,共20篇作文荣获特等奖。
本届大赛以“读懂中国 联接世界”为年度主题,国内、海外分别设置写作主题。国内主题涉及“汉字之美”“友谊怎样‘翻译’”“和谐”“中华文明”,海外主题为“汉字之美”“友谊怎样‘翻译’”“故乡”。共吸引了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多所学校、430多万名学生参加,评委会共收到复审稿件42万多份。最终评出特等奖20名、一等奖约1600名、二等奖约8000名、三等奖约14000名。
其中
资阳中学学生史欣芮的作品
《“木”香萦绕》荣获特等奖
据了解,史欣芮是资阳中学高2024级29班学生,也是该班班长。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史欣芮爱好广泛,曾多次荣获美术、舞蹈等活动奖项。
课余时间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她,向往在文字的世界找到前行力量,希望在热爱中能够不断成长,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有力量有信念的人。
“木”香萦绕
史欣芮
童年的木香,在记忆里鲜活。
木桌前的一摞红剪纸被压在闪光的金剪下,透过窗的金黄的阳光倾斜桌前,桌面被切割成亮色菱格状。一点点木香在阳光里氤氲,叫人分不清是阳光还是木质的香。新年将近时候,总有个带上老花镜,手脚却无比利索的老人坐在木桌前剪纸,手臂一抬一放,手腕一提一压,手指一翻一拈,一朵娇俏精致的梅花在她手中呈现。外婆是剪纸的好手,她总说:“这梅花正寒时节才开,红艳艳的,多喜庆。”梅枝上站着一只喜鹊,所有美好的祝愿一并寄托在红纸上,等某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把它们挂在院子里的最高的树上。微微风里,几簇红梅高高长在枝头,几点艳红暗香涌动,撩拨人心里对美好来年的祈愿。外婆告诉我,这是“木上生花”,喜鹊会传来来年丰收的喜讯。
于是在长满“梅花”的木下,外婆教我写“木”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我用手指在手心比划。与“木”的初识,在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于是我始终认为“木”与乡村生活是离不开的。
“刺啦”一声急促响,灶房窜起一星亮光,外婆用一根长而粗的木棍,拥着火堆中的枯木,火焰在下方攒动,不时加上些干燥的枯枝干叶,火舌舔舐四周一切,呼出大团青烟,雾气腾腾笼罩火边的我们,用力一吸,柴木香清清淡淡,有种雨后泥土的松软和秋天空气的柔和,不觉呛人,反倒使人心中有种踏实的感觉。
“木”居“此”下,并为“柴”字。以木字作底,我认识“柴”字,便更觉得,乡村的生活离不开木。木的实用价值远不止于此,家里的木桌木椅已经二十年有余,比我年龄大多,桌台的漆早已斑驳,露出木质纤维,它们静静摆在那,不需雕琢也不需修补,它们不会吸引人的注目,却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存在。又想起老家拆迁前搬空屋子的时候,当那张大木桌连带长椅被抬走,整个客厅都空了,屋子显得又大又敞亮,心里却不自在了,总觉得少了什么,空落落的。突然明白外婆为什么不换掉早已年迈的桌椅,朴实无华,经久耐用的它已经不是单单家具,它在时光的洗炼中记录了太多温情。
怪不得外婆会说:“做人就要像木一样,朴实无华,干干净净。”
再大些,万物生长的规律吸引我,仲夏季节,对面不远处的小丘起起伏伏,朝天地衔接处涌起翠绿浪潮。“独木不成林”,每棵树枝叶葳蕤葱郁繁茂,共同托举夏季的生命,长成“万亩方林”。苍绿的色泽使人心旷神怡,侧耳时竟有空灵清旷的欢驰声,蝉声、鸟啼、溪流是独属于林间的盛情。草木有灵,生息无形,一呼一吸间吞吐自然,容纳万气。以一种神奇的力量叫人心照不宣的沉下来,慢下来。然后,便能体会大地最雄浑的力量,把自己融进一花一木里,去感知生命的写照于一文一字间。我翻开木桌前的书页,终于找到了穿越时间的文脉,和木香一样厚重的内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笔下的木总是永恒,时间的年轮永不止的回环,于恒昌太平时舒缓,于山河存亡时紧凑。见证年轮的人体会困顿时的酸楚,在苟延残喘时挣扎,漏雨的茅草屋里,一位年华老去的圣人把心中激起得澎湃浪潮凝于笔下,冷雨淋不湿内心的高尚,粗糙宣纸上有人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场晚唐的冷雨落在千年后的人心里,忧国忧民的圣人被记住,草木被千秋留光,高扬人性的尊严、高尚、慈悲与博爱。
“木”不再是木,木依旧是木。它与心连起来,让一个人比木更厚实,让一个时代比木更深邃。
我研究起“木”字来,竟有惊奇发现,古汉字的“木”不正像一棵树,向上的斜画是树枝,向下的斜画是树根,中间的竖正是笔直的干。“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古人造字时将树木的根部称为“本”,“木”下生根,成为“本”字。我想,“本”就是木的根,也是木的内核与底色。若没有深入泥土的根,就没有横生的枝节,更没有相倚成“林”时。木有根,人有根,中国人所创造的时代亦有根。有人说“中国人哀而不伤的底色是温暖明朗的”。心中猛然一颤,“哀而不伤”,我想,这确是贴合这个民族底色的词,璀璨的文明总是几经波折,唯有真正不朽的内核能越过沧海桑田,这是民族的韧劲所在,太平盛世不固步自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丰盈内在,为世界提供养料;于狼烟四起的烽火岁月,战斗的悲观主义也蕴含无穷的积极抗争精神。古今同月的共鸣为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建构心灵的同一归所,于苍穹风月间总有一处泰然,足以与千百年前的人留下同一处足迹。千年文化如巍峨山峦,让俯视它的人放下一切喧哗,心中因此谦卑,却也给予人向上攀登的欲望,去滋补中国人的骨血,炼就坚韧执着的灵魂。
这是中国人的“本”,也是中华民族的“本”。
愿我们有“木”的坚实,像“林”一样团结向上,与世界连接,包容开放,也向下扎根,挖掘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内核,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人,打开聆听世界各方声音的大门,也不忘自己的中国根。坚守“本”心,继往开来,让中华民族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加分。
“木”香萦绕,历久弥香。
原标题:《喜讯 | 资阳学子喜获第25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附作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