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音乐文化区(一)
东南亚音乐的传统音乐特征:乐器多以竹子为主要制作材料,如竹笛、竹口弦、竹排琴、竹摇琴等。此外,青铜制的金属乐器十分常见,如吊锣、排锣、围锣、铓锣、金属排琴等。这些乐器通常以乐队合奏的形式出现。
以二拍子、四拍子为基本节拍,不同于西方音乐的“强弱”节拍特征,东南亚音乐通常从弱拍开始。传统音阶:七平均律音阶——一个八度大致划分为七份所形成,成为了东南亚音乐特色。以合奏为主,音乐注重横向旋律发挥,在各器乐间加入微妙的交错而产生复音层叠加效果。乐队中没有指挥、不看乐谱,演奏员们进行天衣无缝的配合。
印度教、佛教的发展对东南亚的整个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音乐故事题材与印度教和佛教有关,如印度史诗《罗摩衔那》被频繁地借用于各种音乐、戏剧和舞蹈等表演形式之中。
1、泰国古典乐队合奏
泰国古典乐队通常由四部分组成。1、装饰性旋律乐器,如木排、竹排琴。2、抒情性旋律乐器,如拉弦乐器、击弦、弹弦、吹管。3、骨干性旋律乐器,金属大小围锣、高低音铁排琴。4、节奏性乐器,如各种打击乐器。其中,抒情性旋律乐器通常在乐曲的开始作为引子,奏出音乐的主旋律,而骨干性旋律乐器负责乐队的骨干音,装饰性旋律乐器负责加花变奏,节奏性乐器控制基本节拍,这样几个层次的乐器交织在一起、默契的配合,加上周期性的反复,就形成了我们听到的极富特色的乐队合奏。每个乐器就好似一个点,横向旋律的展开就好像连接成一条线,而四个层次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面,这种点、线、面的结合,使音乐立刻立体了起来。
这种合奏方式,非常好地反映了我们一个社会的构成。每个人作为个体,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角色,而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一些社会规则、习俗规范连接在一起,互相分工合作,只有个体出色地扮演好他的角色,整个社会的功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化。
泰国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包括以下几种:
(1)木排琴(Ranat ek)
泰国乐队中的木排琴虽然发音琴键由木头做成,但下方有一个船型的共鸣箱,悬挂21块木制琴键。其音域宽广,可达三个八度。演奏时,用不同硬度的锤子演奏不同的音响效果。声音响亮、明显。演奏华丽、技巧性很强的装饰性旋律部分,也作独奏。
(2)竹排琴(Ranat thum)
与木排琴一样,下方也有一个船型的共鸣箱,但只有17块琴键。音区比木排琴低,担任中声部演奏。演奏切分音和一些特别的音型。
(3)椰胡(Sawu)
椰子壳做共鸣箱的胡类乐器,琴弦为丝弦。琴马非常特别,是一个小纸卷。发声厚实但粗糙、沙哑。这也成为椰胡独有的特色。
(4)大围锣(Khong Wong yao)
由16个小锣悬挂在竹制的圆圈框架上构成。
(5)小围锣(Khong Wong lek)
尺寸比大围锣略小,音域比大围锣高八度。
2. 泰国舞蹈史诗《罗摩衔那》
东南亚地区的音乐艺术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很多音乐故事的题材,dou都和印度教或佛教有关。假面舞剧“康”的故事来自著名的印度史诗《罗摩衔那》(Ramayana),这部伟大的史诗也被频繁地借用于各种音乐、戏剧和舞蹈等表演形式之中。
3. 越南独弦琴(Dan Bau)
只有一根弦的乐器,是越南传统特色乐器。共鸣箱底座,类似古琴和筝,一端较为宽、高以固定琴弦,另一端较窄、低,装有一根具有弹性的金属长条。演奏者右手小指请出琴弦上的位置,以拇指、中指和食指握住的拨子弹拨琴弦发音。在泛音原理的基础上,演奏者的左手摇摆固定琴弦的那根金属长条来伸缩琴弦长度而改变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