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泽”的范围、形成与消失

2025-05-05 15:49:25 世界杯经典歌曲

关于湖泊研究的方法,王会昌先生早在1983年就以白洋淀为例提出了很好的路子,即以野外调查的方法(包括钻孔、看剖面等)分析是否湖泊相沉积,以不同时期周边遗址的分布状况讨论不同时期湖岸线的变迁问题。本文对荥泽的研究,也采用这种方法。除了对传世文献的梳理排比外,主要以遗址的分布状况来讨论荥泽的范围等问题,同时也参考学界已经发表的地层沉积和气候环境信息,对荥泽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以及形成和消失过程等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以期得出更接近真实的认识。对荥泽的研究,对认识中原腹地早期文明的环境变迁问题、水源与聚落的关系问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会促进中原腹地早期文明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荥泽的位置与范围

弄清荥泽的位置和范围是讨论其形成和消失问题的基础,因此,首先探讨该问题。

汉晋南北朝的学者在提到荥泽的位置时都是以荥阳为参考坐标的,所以首先应该确定荥阳的位置。郑州西北古荥镇发现有始建于战国、盛于汉代的城址,地望和年代都与战国汉代荥阳城相合,被指认为荥阳故城(图一)。荥阳后王庄出土的唐代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廉墓志称“东接荥阳,西际虢邑”,古荥镇战国汉代城址正好在李廉墓之东6公里左右,进一步印证了其为荥阳故城。郑玄、杜预、京相璠、范晔等人所说的荥阳均指今古荥镇的荥阳故城。

孔安国说荥泽“在敖仓东南”,他生活的时代早于王莽大旱,荥泽水域应该还很大,“敖仓”这个坐标很重要。《水经注·济水》:“济水又东,迳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济水又东,迳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东广武城即所谓“楚王城”,在荥阳霸王城村东北黄河南岸的山上,由前引《水经注·济水》可知敖山在东广武城(“楚王城”)之东,即荥阳故城西北之山,该山今统称为“广武山”。《史记·项羽本纪》:“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集解》引瓉(西晋人)曰:“敖,地名,在荥阳西北山,临河有太仓”,《正义》引《括地志》(公元642年):“敖仓在郑州荥阳县西十五里”。唐代荥阳县城在今荥阳老城,其西十五里(约7.5公里)没有山,离黄河也有一定距离,并且也没有发现秦汉时期的城址;宋·王应麟(1223-1296年)《诗地理考》卷三:《郡县志》:“敖山在郑州荥泽县西十五里”,因此,《正义》所引《括地志》记载是“敖仓在郑州荥泽县西十五里”之误。

宋代荥泽县的位置我们也需要考证一下。《旧唐书·地理一》:“荥泽(县),隋旧”,《宋史·地理一》、《元史·地理二》没有提到荥泽县城位置变化问题。《明史·地理三》记载郑州荥泽县:“州北少西,元直隶汴梁路,洪武中改属。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于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滨大河,东南有孙家渡。正统十三年大河决于此。”可见,明洪武八年之前荥泽县城的位置一直没变,洪武八年开始多次南迁。《乾隆荥泽县志》记载了清代早中期之际荥泽县城迁至荥阳故城,即今古荥镇;明代以前城址“在旧治北五里许”,“旧治”即《县境图》中的“旧城”。《县境图》中的“旧城”北部被黄河侵削,其位置在单东、后刘两村之北的黄河南岸边,隋唐宋元时期的荥泽县城址应以此为参照,向北五里左右(约2.5公里)。《史记·殷本纪》:“帝中丁迁于隞”,《正义》引唐·李泰《括地志》:“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说明唐代荥泽县城在荥阳故城东北十七里(约8.5公里)。根据荥泽县“旧城”和荥阳故城两个确定的坐标,可以标出隋唐宋元时期荥泽县城的大体位置(图一)。隋唐宋元荥泽县城西十五里(约7.5公里)正是敖仓城所在的“敖山”,也正好在其西约十六里(约8公里)发现有一座秦汉时期的城址,与文献记载的县西十五里大体相合,显然就是敖仓城。

孔安国说荥泽在敖仓东南,郑玄、杜预说荥泽在荥阳县东,京相璠说荥泽在荥阳县东南,荥泽在荥阳故城的东方或东南方是无疑了。《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荥泽”在荥泽县北四里,位置与汉晋学者所指相差甚远,显然唐代“荥泽”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是汉晋学者所说的荥泽了。因此,古荥镇以东不远的范围是我们探索荥泽位置和范围的区域。根据敖仓城和隋代荥泽县城的相对位置,敖仓东南即是荥泽县城之南;隋代设置荥泽县,说明县城与荥泽故地很近,荥泽县城是是荥泽北限的重要坐标。

在荥阳故城之东最近的东周汉魏城邑是垂陇,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荥泽的范围。《春秋·文公二年》:“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杜预注:“垂陇,郑地,荧(荥)阳县东有陇城”。《水经注·济水》:“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阳东二十里有故垂陇城,即此是也;盖荥阳典农都尉治,故变垂陇之名矣”。则东周垂陇城在西晋荥阳县东二十里(约10公里),附近有东周时期的西弓庄遗址,据此可以标出垂陇城的大体位置(图一)。东周时期荥泽应在垂陇城之西,垂陇城不可能建在荥泽内,汉晋学者也不可能隔着垂陇城用荥阳城作荥泽位置的坐标。

在荥阳故城东南最近的汉代城邑为故市县城。《汉书·地理志上》河南郡辖县有“故市”,《水经注·济水》:“(黄水)又东北,迳故市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阎泽赤为侯国,河南郡之属县也”。谭其骧根据文献绘制的西汉河南郡故市县位置图在荥阳故城东南8公里左右,南阳寨汉代城址正好位于荥阳故城东南8公里左右,该城应是故市故城(图一)。因此,西汉初年荥泽的南限应在故市故城以北。

综上,荥泽在西汉初年之前的范围在荥阳故城以东、荥泽县故址以南、垂陇故址以西、故市故城以北。从以上述四座城围成的范围为中心,分析一下西汉及其以前荥泽周围的遗址和墓地的分布情况,以期观察其更具体的范围,以及是否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变化。

图一 荥泽的位置及其周边的遗址

仰韶、龙山时期。西山城址为仰韶文化晚期城址,距今5000年前后(图一)。石河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遗存,后庄王遗址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柳林西遗址和柳林东遗址均为龙山文化。大河村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遗存。

商周时期。郑庄遗址为西周遗存,石河遗址含有商代遗存。小双桥遗址以商代遗存为主。关庄遗址下层为二里头二、三期文化遗存、中层为二里岗文化遗存。王寨北遗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遗存。大河村遗址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遗存。

东周至西汉时期。荥阳故城年代为战国至北魏之前,荥阳故城附近有汉代冶铁遗址和汉墓。石河城址包含有东周至秦汉遗存,南阳寨城址即故市故城的年代为西汉,关庄遗址上层为春秋战国遗存。西弓庄遗址为东周时期遗存。

岳岗汉墓的年代具体为西汉还是东汉并不明确,可以不论。固城遗址的年代是东汉还是西汉也不明确。从上述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从仰韶晚期到东周,荥泽周围的遗址所围成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其范围大体如图一细线圈出的范围。而这些遗址所圈出的范围之内,迄今没有发现一处汉代遗址,说明这一范围内在汉代以前大多是荥泽的水域,人类无法居住。根据郭仰山等先生的调查,这一区域的全新世沉积为湖泊相,进一步支持该区域为荥泽水域。上述遗址所圈出的范围之外,北方、东方是黄河和古济水,荥泽当然不会越过黄河、也不会吞没古济水,今黄河显然可以作为荥泽向北和向东北的极限;东南方和西南方普遍分布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也不可能为荥泽的水域。因此,荥泽的最大范围不超过上述遗址所圈出的范围。现在圈出的荥泽范围内,通过实地勘察可知历代河水泛滥形成很厚的淤沙层,一方面说明其地势低、应当就是古湖泊所在地;另一方面造成野外工作的困难,成为认识荥泽全貌的最大障碍。

荥泽周围遗址圈出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其形成之后到“枯竭”之前范围的变化情况,也就无法通过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

二、荥泽的形成与消失过程

《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孔安国传:“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史念海先生指出济水与沇水分别是黄河南北两条不同的河流,因此,与荥泽形成发生直接关系的济水是黄河之南的济水。《水经》济水:“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可见,济水溢出的水最初是可以流到“荥泽”内的。《水经注·济水》引《晋地道志》:“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溢为荥泽”,又说:“济水又东,迳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对荥泽的形成明显是两种不同的解释。《尚书·禹贡》:“荥波既豬”,“豬”同“都”、“瀦”,水聚会停蓄之意,“荥水”指代从西南流向东北经过荥泽的河流,这条“荥水”很可能就是荥阳故城之南的索河,“荥水所都”对荥泽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

荥泽的形成是与水源相联系的,本地的气候环境信息和水系对认识荥泽的形成至关重要。

荥泽西北的西山遗址和东南的大河村遗址都做过气候环境方面的研究,我们来看一下这方面的信息与荥泽的形成是否有某种关系。西山的研究显示距今2900年左右是湿暖与干冷气候的分界,3 170~7 400 a B. P. 之间的降水平均状况比3 170 a B. P. 以来的好。大河村的研究说明距今5000年前后气候温暖湿润,与西山的情况相一致。荥泽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因此,荥泽应形成于3 170 a B. P.以前,也即商代晚期的殷墟文化第一期或更早。郭仰山等先生推断本地湖泊相地层形成的年代为距今7000~3000年,也支持荥泽的形成年代在距今3000年前。

索河从西南方向流经荥泽故地,枯河、贾鲁河也流经荥泽故地的边缘,这三条河流的两岸均呈线性分布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早期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因此,上述三条河流是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古河流。且不论这三条河流在古代的名字,由于它们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流到现在,并且流经荥泽故地,无论荥泽形成于大禹至商代晚期的什么时候,它们对荥泽的形成都是有贡献的,即:枯河从西山和郑庄之间向东给荥泽补水,索河从石河和小双桥之间向东北注入荥泽,贾鲁河从王寨西北向北给荥泽补水。

《禹贡》记载有“济水”,说明它是早期就有的古河流,由于堙塞而不辨踪迹。自《禹贡》以来,历代都认为济水“溢”形成了荥泽。《水经》和《水经注》都说济水过荥泽北,济水自西向东流,水溢入荥泽或直接流入荥泽是没有疑问的。

在荥泽的西南,存在以小双桥为中心的商代中期遗址群,小双桥遗址达600万平方米的超大聚落和高规格的夯土建筑遗存,表明这是一处中心性都邑聚落。小双桥都邑及其聚落群东北的荥泽可能在商代中期已经形成,应该是当时重要的水源,小双桥都邑为代表的商代中期都邑聚落群的选址可能与荥泽的水源也有关系。

龙山时期的遗址主要分布于荥泽东南,聚落都不太大,很难据此讨论荥泽是否形成于这一时期。仰韶时期的遗址分布比较分散,距离荥泽也都稍远,也不适合讨论荥泽的形成问题。二里头时期的年代虽然早于小双桥都邑为代表的商代中期、晚于龙山时期,除了关庄遗址、王寨北遗址、大河村遗址距离荥泽较近外,其余比仰韶、龙山时期的遗址距离荥泽还要远,也无法讨论荥泽的形成问题。

综上,荥泽最迟形成于商代晚期的殷墟文化第一期,很可能在小双桥都邑代表的商代中期就已经形成。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本地气候环境温暖湿润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另一方面济水、索河、枯河、贾鲁河等河流分别流经荥泽故地或荥泽边缘,一旦雨水积聚足够就会在地势低洼的荥泽故地积成水面。

荥泽是怎样消失的呢?上文提到以前有学者认为与王莽时期大旱有关,也提到荥泽的成陆是一个过程。无论如何,以王莽大旱为标志,是荥泽变化史上的两大阶段,王莽大旱之前荥泽具有广阔的水域,王莽大旱之后荥泽大部分成陆。

先看荥泽形成之后至王莽大旱时期荥泽的水源情况。距今2900年左右的西周中期,本地气候转为干冷,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之际中国还出现过两次大的干旱期,干旱使荥泽的水源减少。《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根据《水经注·河水五》的记载“扈”的位置在荥泽东北不远处,荥泽正好处于上游,显然会使荥泽失水。上述都是自然的原因。战国时期黄河多次因战争而大量失水,对荥泽水源影响最大的有公元前359年楚国决黄河水灌长垣、公元前225年秦国引河沟灌大梁,这两处都位于荥泽黄河段的下游,骤然放水可能会减少黄河水(通过济水)对荥泽的补给。虽然王莽时期大旱造成了荥泽很快淤平,而真正的原因则是之前长期的干旱和个别人类行为导致荥泽水源减少,逐渐干涸,王莽时期的干涸是积累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公元1世纪初荥泽成陆之后,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根据上引郑玄、郦道元的记载,说明荥泽在成陆之后没有大的水域了。然而,南北朝和唐代的人还提到当时作为湖泊的荥泽,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荥泽”。最晚到唐代,人们把荥泽县之北的湖泊称为“荥泽”,已经远离汉代之前荥泽原来的位置,原来的荥泽成为普通小水塘乃至完全消失了。

三、结语

荥泽的大体位置郑玄等人所论不错,本文结合荥泽周围古代遗址的分布情况,把荥泽的范围圈得更加具体,其水域还是相当大的。以荥泽为中心,有古济水与今索河、枯河和贾鲁河为代表的丰富的水系,荥泽以西、以南有大量仰韶时期至汉代的遗存,最重要的是荥泽西南商代中期的小双桥都邑以及东周西汉时期荥泽西、南、东三个方向的城邑,说明荥泽为其周围发达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荥泽之所以很著名,其长期滋养周围发达的古代文化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

荥泽的形成与距今7000至3000年间本地的暖湿气候有重大关系,古济水、今索河、枯河和贾鲁河等河流均给荥泽补水,则是直接而重要的原因。荥泽的形成年代至少为商代中晚期之际,很可能更早就已经形成。荥泽的消失是一个过程,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方面的,即干冷气候的影响;人为地决其附近下游的黄河水,也会造成水源流失,应该也是荥泽干涸的原因之一。公元1世纪荥泽主体上成陆,南北朝提到的“荥泽”水域已经很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荥泽”了。唐代提到的“荥泽”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以前的荥泽已经完全消失了。

欢迎研究机构、公益组织和各界人士合作!

联系授权及来稿请投linshui1981@126.com

合作机构:

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编辑:罗烁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