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不同年龄段该如何养老投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安尼等曾提出过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划分为成长期、事业期、养老期三个阶段,提出要...

2025-06-13 06:46:55 世界杯大力神杯

来源:雪球App,作者: 养老投资家,(https://xueqiu.com/8235713879/256872866)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安尼等曾提出过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划分为成长期、事业期、养老期三个阶段,提出要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

在生命周期理论角度下,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该如何养老投资?现行的养老制度设计又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呢?

专家建议延长最低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鲁全从生命周期理解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从当期的角度来看,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是代际互助;从参保人个体的角度来看,养老保险制度是个人收入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合理分配。

(资料来源:养老保险制度中几个重要“年限”问题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

他认为,从缴费年限来看,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15年最低缴费年限”与个人生命周期结构不匹配,埋下养老金水平过低的隐患;对冲了“长缴多得”机制的激励效应,导致制度实际运行中参保人的缴费年限普遍较短,补缴政策导致参保人之间的不公平。

从退休年龄来看,退休年龄未与劳动者生命周期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不同群体之间退休年龄规定差异较大;有关法律规定尚不完善。

从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来看,个人账户资金总量的有限性与个人预期寿命不确定性之间矛盾、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实际投资利率差别还有个人账户记账规模和实际做实规模差别会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带来负面影响。

养老金制度设计既要与个人的生命周期相匹配,又要与代际生命周期结构的调整变化相适应,因此他建议,逐步延长缴费年限,使之与参保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相吻合;尽快制定延迟退休方案;完善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和计发方式。

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课题组基于个人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夯实基础养老金、做大职业养老金、管好个人养老金”的架构,特别是“职业养老金(含企业年金)与住房公积金互动”的改革方案,具有一举多得的解决问题的政策效用。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可降低五险一金费率10%-20%,并确保养老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持续发展。

养老投资:

青年时期积极策略、中年追求稳健、老年更应保守

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一个人一生财富积累的状况,就像驼峰的形状,年轻时很少,赚钱后慢慢积累,到退休前的中年岁月,财富达到最高峰,而退休后开始下降,因此不同阶段投资的方式并不相同,业内建议在青年时期采用积极的投资策略,中年时期追求稳健,老年应当更加保守。

(资料来源:中庚基金)

一般来说,20岁到30岁,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很难有多余资金去考虑养老。

耶鲁大学的两位教授伊恩·艾尔斯和巴里·纳莱巴夫在《生命周期投资法:让你退休无忧的理财智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建议年轻人可以在本金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积极进取的投资方式,甚至大胆运用杠杆创造原始资本。因为在25岁时,即使损失投资本金的60%,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改变经济状况。

两位教授的建议相对来说比较激进,此外利用杠杆投资更需要专业度。根据《2022中国中青年养老成熟度调查》,我国年轻人养老投资相关知识并不充足,且投资偏好更加保守,因此在这个阶段,还是要把投资自己放在第一位,积累理财知识,为之后的财富积累提供更好的条件。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中国人民大学《2022中国中青年养老成熟度调查》,华安基金制图)

到了30多岁,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资金压力也处于人生的相对高点,大部分人选择在这个年龄段买房、结婚、育儿,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此时距离退休还有30年,或许有很多人会想,现在就考虑养老是不是太早了?

但其实30岁恰恰是积累养老资金的最佳时点,因为备战时间较长,未来的收入也会逐渐增长,可以借助“复利效应”,做好长期的储备规划。可以尝试高风险的产品,选择股票型或偏股型基金,即使遭遇了短期的亏损,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完全有机会熨平损失,期待较高的收益。

到了40岁,就要优先保证养老金储备了。大部分人在这个年龄段,职场发展已经接近顶峰,而再过10年进入50岁就已经必须为退休生活打算了,那时候才开始积累养老金的话就为时过晚了。理财产品上,可以选择平衡型基金或养老目标基金。

50岁,女性已经到达退休年龄,而大部分男性离退休也不远了,这时养老储备就需要加快准备了,并且要注意降低风险,尽可能不要出现过大的损失,可以选择存款或银行理财、偏债型基金、高息股等来进行养老理财。

对于中年人、老年人的养老投资,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建议,“七十岁左右注意防骗、保证安全,五六十岁追求稳健、不踩雷,四十岁左右追求收益,做养老第三支柱或其他产品”。

#养老# #养老金# #养老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