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小钱——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

2025-06-25 22:16:29 世界杯大力神杯

点 击 音 频 收 听

▲▲▲

讲述人

董彬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文艺之声

音频内容来源

《金融博览》 作者 石俊志

整理编写

顾莹

董卓小钱

币知道

董卓小钱的购买力

史籍中的粮价飞涨

在电台中我们也提到了,董卓小钱的发行引起东汉后期的物价一路飞涨,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物价飞涨究竟涨到了什么程度呢?

历史上各家说法不一。有以下观点:

◎南北朝时范哗撰的《后汉书·列传·董卓传》记载“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

◎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记载“于是货贱而物贵,谷一斛数十万”。

◎唐房玄龄等撰的《晋书·食货志》记载“由和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这三部书都列入钦定官本《二十四史》,而且都经过历代名家多次校注、考证,但对董卓铸造小钱后,引起粮价飞涨的程度,数字相差却达百倍之多。

其他涉及到的史料还包括:

◎晋袁宏撰的《后汉纪》记载“于是货轻而谷贵,谷一斛数百万”。

◎宋司马光撰的《资治通鉴》记载“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这些典籍中说法也不能统一。直至近年来由专家合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斛》记载 “于是又有董卓小钱,再一次造成物价飞涨,米每斛高至数百万钱”,也认为当时的粮价是每斛数百万钱。

计量单位的统一

仔细看看以上这些记载,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这上面的计量单位不一致呀!有的以“石”来记载,有的却是以“斛”。

实际上,这里的计量单位“石”与“斛”,在汉代应是相等的,都为十斗。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斛=1石,1石=10斗=120斤。汉朝·许慎《说文斛字》:"斛,十斗也。"

宋朝开始,改为1斛=5斗,而1石=2斛。虽然石是重量单位,斛是容量单位,可是两者相互通用,由来已久。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淳于髡【kūn】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这里的一石很明显就作容量单位计,是代表十斗。

粮价飞涨情况

那么汉代时期的一斛谷折合成现代的计量单位重量为多少呢?根据对目前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铜斛进行测量,东汉时全国各地自南到北,从边疆到中原,一斛的容积都等于现时的 20升。也与章太炎先生所考证的“汉之一斗当今之一升八合三勺强”相符合。 这样,东汉时一斛粮食,就可以很精确地折算为现在的15千克重。由此看来,东汉末期董卓小钱发行时,15千克的粮食价值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钱。

▲东汉建武大司农铜斛

(中国东汉时容积为1斛的铜量器)

要探究董卓小钱引起的物价飞涨情况,需要先看一下正常时期的粮价标准。根据近代出土文物—西汉末年时的居延木简上的记录:

“粟一石,直值一百一十”。

“粟米二斗,直钱三十”。

“巢梁粟二石,石百一十”。

“出钱二百一十粜粟,粟二石,石百五,出钱百十一,果大麦一石,石百一十”。

这些记载可作为平时粮食价格的主要依据。再结合其他资料可知,东汉粮价普遍高于西汉粮价,大概是由于东汉时冶炼技术有所提高,冶炼出的铜材积累数量增多所致。而考虑塞外粮价一般高于中原地区等因素,可定出东汉末期平常时期的粮价每斛约为一百五十钱。当时的法定货币为上林三官五铢钱, 也就是用150枚五株钱(上林三官五铢钱作为交易的标准货币,每枚重约4克)可以交换到一斛(15千克)粮食,这个比例是不大会起变化的。

▲四出五铢与董卓小钱

董卓执政时把每枚原重约4克的上林三官五株钱,改铸成每枚约0.4克重的小钱,就是把一枚上林三官五铢钱换为10枚小钱, 则正常时期的一斛粮食约等于1500枚小钱。这个兑换比例与东汉末期小钱流通时的粮价标准要低很多,足以可见小钱发行后物价的飞涨情况。

当然,对于史籍中的这种记载,也有学者结合东汉末年粮食产量与铸币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董卓死后,战争局面更加混乱时粮价反而下降的记载,认为史书中的说法是夸大其词,有些失实。

董卓小钱的原材料

东汉末期的社会形势本就十分混乱,大量小钱的发行流通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在生产生活已经陷入窘境的东汉末,董卓是从哪里来的原材料来铸造大量小钱的呢?

据记载,董卓为发行数量充足的小钱牟取暴利,就在铜材收集上另辟蹊径。他利用手里的无限权力,收拢洛阳和长安城中的铜人、钟虚、飞廉和铜马之类的大型铜像铜器以及大量的五铢钱作为原料,熔毁重铸为小钱。其中的铜人,就是秦始皇当年收六国之兵,为金人十二中的十个(另有说九个),每个重达二十四万汉斤。

董卓的官铸小钱,到底有多轻,史籍没有记载,从现在出土文物来看,必定轻于2铢钱,不足1克。按一斤十六两,一汉斤铜约可铸小钱七百余枚。十个金人二百四十万斤可以铸钱十余亿枚。但这样数以十亿计的铜钱却铸造粗糙,质量低劣,钱文模糊不清,给日常交易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劣币驱逐良币,通货膨胀严重,致使当时的许多百姓无法维持生计,纷纷破产。

坞堡和坞堡经济

董卓之乱让当时的洛阳、长安等地经济濒临瘫痪,百姓生活一度退化到自然经济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种经济体系在国内逐渐兴起——坞堡经济。

坞堡又称坞壁,其名称缘于边防军事建筑物。东汉北备匈奴而筑堡壁,西防羌人而构坞壁,所以坞堡在起初代表国家或地方官府修建的军事设施。但到了后来,除了本来的军事防御功能,它作为一种百姓间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经济职能也逐渐凸显出来。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绿釉坞堡

两汉之间,战火纷乱,由于平时要防盗,战时要保家,就有了武装组织。因此,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宗族聚在一起,对外界动乱进行防御,就成为了坞堡的雏形。王莽末年北方饥荒,社会动荡不安,豪门为了自保,纷纷构筑坞堡壁垒。

到了东汉末年,地方大族著姓一般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大量“坞壁化”庄园纷纷崛起,经营农业、手工业。他们用沟堑把所占土地围圈起来,形成自己的田庄。居住在田庄的庄园主,建有高大宅院,四周筑高墙,宅院内屋宇整齐,有的还有楼阁、亭台、水榭等建筑物。庄园的劳动者是“宗族”、“宾客”、“佃客”,主要是宗族中少地或无地而沦为佃客的族人,也有外族破产前来寻求保护的依附民。

▲湖北鄂城东吴孙将军墓出土明器坞堡

这些劳动者已不同于自由民,而与庄园主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佃客们虽然各有个体小家庭,但更是庄园主大“家庭”的成员,许多佃客都脱离国家户籍管理。东汉后期,由于城市衰落,交换经济萧条,自然经济逐渐强化起来。于是,一个庄园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在汉末三国长期战乱的情况下,这类田庄筑起壁垒,以防范外敌骚扰抢掠,而佃客及依附民则被武装起来,这就是坞壁。桃花源记的原型就是这种坞堡体系。

西晋永嘉之乱后,坞堡不仅未见减少反发展的更加兴盛。当时大量的北方人南迁给北方留下了大量的空地。不愿迁徙或不能迁徙的下层阶级寻找到了机会,坞堡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林立于北方社会。

因此,这些坞堡组织,是军事性的防御战斗组织,又是经济性的生产组织,有时甚至成为临时性的行政组织。每一个坞堡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承袭华夏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币修课

董卓其人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性格放纵任性、粗野凶狠,他年轻时就曾经到羌人居住地游历,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多与羌族部落酋长交往。后来,东汉朝廷屡受西羌侵扰,急于解决西羌问题。当时,深知董卓底细的陇西地方官吏便极力向朝廷推荐董卓。

▲董卓

董卓正式崛起于东汉后期的平定羌乱战争。他自领兵征讨羌胡、镇压黄巾军以来,战功显赫,受到朝廷多次重用,不断升迁,势力范围日趋壮大,他的队伍也成为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

东汉朝廷为了遏制董卓权势继续滋长和蔓延,灵帝在病重之中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所属部队隶属皇甫嵩。野心勃勃的董卓自然对朝廷如此安排和任命不满,拒绝交出兵权,随即率领自己所属部队进驻河东,以观时变。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董卓应大将军何进之召进京诛除阉宦,拥兵进京,并趁乱掌控大局。随后废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董卓自己升迁为太尉,领前将军事。随后董卓被晋封为相国。董母被封为池阳君,可以置令、丞。一时之间,董卓军政大权一手掌握,汉献帝成为傀儡,朝堂之上无人能与其抗争,可谓权倾天下。

在董卓的淫威逼迫和阴谋陷害下,他的竞争对手和朝中许多忠义之臣,不是被逼迫出逃,就是被铲除消灭。董卓在朝堂上的权势越来越大,但由于他恣意玩弄权术,滥杀无辜,因此在朝野上下有许多反对他的声音。公元190年,十余路州县官员联合起来组成关东联军,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这一行动虽然最终并未获得成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董卓的地位和基础。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与董卓的亲信吕布共同密谋诛杀董卓。王允离间了董卓的亲信吕布作为内应,在一次百官朝见皇帝的过程中,设下埋伏,当场杀死董卓,并株连三族。

董卓VS关东联军

在董卓权势日盛,把持东汉朝政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多方利益,再加上他本人性情残暴,自大狂妄,因此树敌颇多。

在众多反抗董卓暴政的起义活动中,有一次规模较大、涉及人数也较广的,即关东联军起义。

190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发生战争的地方只在北方, 南方并没有参与。北方以函谷关为界,以西称关西(比如长安),以东称关东,诸侯的领地大都在其东北、东南,统称关东联军。

▲部分关东联军势力范围

关东联军各路诸侯

那么关东联军都有谁呢?在我们都很熟悉的三国演义中,提及到了十八路诸侯,其中的一些如: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zhòu】、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曹操(自行招募了一支军队,成为后期讨伐董卓主力军),在历史上也都确实参与了关东联军。

▲参与关东联军会盟的主要几路诸侯

除以上这些军阀外,史书中可考的参与者还有:

陈国相许玚:许玚参与关东联军的记载在《三国志·蜀书·许靖传》当中,以陈国相的身份与豫州刺史孔伷联合,位置可能在颍川。

中牟令杨原:杨原参与关东联军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峻传》,杨原本来想弃官避祸,但是听从中牟人任峻的劝谏自领河南尹起兵,后来又归附曹操的势力。

河南尹朱儁【jùn】:朱儁参与关东联军见于《后汉书·朱儁传》,董卓迫于关东联军的压力迁都长安,留朱儁在洛阳。朱儁暗中与关东联军联络,打算充当内应的角色,但最后还是没有实行,反而弃官避祸。

黑山军张燕:张燕参与关东联军记载在《三国志·魏书·张燕传》,张燕率领黑山军参与关东联军,但是只是一笔带过,具体的位置和贡献不详。

青州刺史焦和:焦和参与关东联军见于《三国志·魏书·臧洪传》,焦和率领军队参与关东联军,但是正因为这一点导致青州黄巾余党的崛起和横行。

颍川太守李旻:李旻参与关东联军见于《后汉书·董卓传》,李旻与孙坚一同行动,在"梁东之战"中被徐荣击溃并俘虏,最后被烹杀。李旻疑似《汉末英雄记》中记载的同样被烹杀的李昊。

荆州刺史刘表:刘表参与关东联军见于《三国志·魏书·臧洪传》引注的《魏氏春秋》,同样一笔带过,而且受到裴松之的质疑。

西河太守崔钧:崔钧参与关东联军见于《后汉书·崔骃传》,崔钧和袁绍共同起兵于关东。

刘备:刘备参与关东联军见于《汉末英雄记》,也是一笔带过。由此看来,关东联军应该至少有23路诸侯。

假起义,真圈地

关东联军数量庞杂,声势浩大。起义初期,董卓为避关东联军锋芒,忙挟持汉献帝西迁关中。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联军在与董卓方的争斗中却屡吃败仗。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各路军阀参与这场起义讨伐的出发点未能统一,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为去除奸佞、匡扶汉室而来,但更多的还是以起义之名行圈地之实,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名存实亡,各地诸侯都设法借战争从新洗牌,扩张自己的势力。

▲《三国演义》影视作品中的十八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除此之外,联军还存在着力量分散,根基薄弱的问题。关东联军确实是以袁绍为盟主,但他们的力量大致分散在四个地方:

◎渤海太守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驻军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负责供应粮草:

◎豫州刺史孔伷单独率军驻扎在颍川;

◎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及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想鲍信和曹操联合起来,驻扎在酸枣;

◎后将军袁术驻扎在鲁阳,而孙坚后续带兵加入袁术。

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还是董卓提拔起来的。是以虽然对洛阳形成了三面环攻的有利形势,但以袁绍为首的地方军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谁也不愿向西前进一步。却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趁机抢占地盘,根本不和董卓的军队交战。众将领大部分无实战经验,甚至发生青州刺史焦和准备驱兵讨伐董卓,结果黄巾军入境,焦和望风而逃,郁郁而终。

在联盟本就不稳定的基础上,内部还存在种种矛盾,如冀州牧韩馥忌惮部下袁绍,就暗地缩减河内大军粮草供应;袁术也因害怕孙坚功劳过高而断了在前线作战的孙坚部队的粮草等等。众诸侯各怀鬼胎,也削弱了联军的力量。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联手设计死于长安,而关东联军也在董卓死后,联盟瓦解,各自为政,开启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

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

关东联军瓦解后,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几大军阀势力盘踞,另外一些小势力分散其中的局面。那么从这一时期到三个主要势力基本奠定,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之间经历了哪些事情?魏、蜀、吴三个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

币须看

来看几枚形态各异的董卓小钱吧!

▲董卓小钱

▲董卓小钱

▲董卓小钱

▲董卓小钱

▲董卓小钱

▲董卓小钱

滑动查看更多

董卓小钱的出现为东汉王朝的灭亡推波助澜,并间接开启了之后群雄割据,烽烟弥漫的三国时代。同样处于朝代的更迭点,不同于王莽,董卓发行小钱直接迫使整个社会退化到自然经济时期以物易物的境况,货币的作用大打折扣,货币经济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从钱币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时期,董卓小钱的出现黯淡了五铢钱在两汉时的耀眼光芒,但光仍在,正等待着在下一个时代被重新点亮。

下期预告

中华大地经历了秦汉的统一,又在三国时期重新分割,三个国家于战场上你来我往,在钱币方面也同样施展谋略,都有哪些故事呢,要记得来听下期节目哦~

- END-

文字 | 张婷

编辑 | 张婷

审核 | 顾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

@古钱币博物馆

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官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